网上科普有关“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三教九流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本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来审视规范道德行为 ,化解单一的道德规范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此词本无褒贬。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含有贬义 。
一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1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以“儒家思想 ”为最高信仰 ,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 ,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儒教是华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
2、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 ,追求自然和谐 、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3、释教
释教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佛 ,意思是“觉者 ” 。佛又称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 ,得到究竟解脱 。
二 、九流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说,则是源于《汉书·艺文志》 。此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名家、杂家、农家 、纵横家、阴阳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
之所以以‘流’来形容 ,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的规律的同时 ,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
上九流: 一流佛祖、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五流烧锅 、六流当、七商、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 一流举子、二流医、 三流风水、四流批 、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 、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二流娼 、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 、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花子 、九卖糖 。
三、三教九流新说
传说中,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与元始天尊创立“阐教” ,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统领人间,称“人道教 ” ,如此为“三教”。?
九流,则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 、医卜、僧道、士兵 、农民、工匠、商贾。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
“三教九流”成语典故出处:?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梁武帝天纵英才 ,少著美誉。除东昏如拾遗,总江南似转圜 。其武略之高,实为神授;文才之俊,诚哉时冠。以书生而登大宝 ,举义师而制六合。范云因之效命,魏文闻之敬惮 。且大兴文教,阐扬儒业。文士济济 ,国泰民安,近四十年,功业之隆 ,政绩之佳,自晋,宋以来 ,未之有也。武功仅宋武之次,文学为六朝之首 。而暮年沉迷佛教,忘国家之至务 ,听佞臣之言,纳 侯景 之降,遂使蹈天羯寇,祸乱江南 ,王室荼毒,生灵涂碳。九五之尊,困于胡酋之手;四十之业 ,毁于叛贼之军,岂不哀哉!岂不惜哉!
或问:“梁高祖允文允武,博学多能 ,且端庄谦恭,寡欲高行,历代帝王少比。 出自诸生 ,爰升宝历,拯百王之弊,救万姓之危 ,反浇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独道 。朝多君子,野无遗贤,礼乐必备 , *** 咸举。弘深慈于不杀,济大忍于无刑,荡荡巍巍 ,可为称首。属阴戎入颍,羯胡侵洛,沸腾碜黩 ,三季所未闻,扫地滔天,一元之巨厄。 廊庙有序 , 翦成狐兔之场,珪帛有仪,碎夫犬羊之手 。福善积而身祸 ,仁义在而国亡,其天道欤,抑人事也?”
陶子曰:“夫帝王者,以法为尊 ,以天下为公。以政治为首,以百姓为要。而梁祖废法殉私,不罚萧宏之逆;惠爱子弟 ,罔顾黎民之忧 。专其所轻,而忽其所重。费千万之资,建无用之寺。脱九五之尊 ,拜虚拟之佛 。年既八十,昏聩为甚。弃好从仇,纳侯景之降;宠佞去忠 ,违谢举之谏。陨身亡国,不亦宜乎?”
恒云梁武陨身失国,祸由崇佛也 。崇佛非主因 ,亦病在过慈,过慈则废法,废法则政乱,而人臣敢欺 ,子弟敢逆。萧综遁投北魏,侯景兵临台城。正德竟同逆谋,王伟甘附羯贼 。其慈适足以成其觊觎之心。身处至危 ,不见勤王之师;国遭大难,少闻死节之将。萧绎据守湘东,萧纪拥兵巴蜀 ,为梁室宗王,乃坐观台城之陷,不拯父皇之急 ,武帝既死,方出师讨贼;元恶既枭,乃争夺御座。至于身陨国乱 ,子孙相残,良足悲矣,为人主者,可不诫哉!
虽然 ,亦不可苛责梁武也,自汉末以来,罕有长久之治 。晋朝开基 ,不过二十年,而有五胡之乱,宋武一死 ,子遭辅臣所弑,宋文帝元嘉之治虽美,未至三十年 ,而遭逆子刘劭所杀,刘劭旋为刘骏所杀,宋室皇室相争 ,内乱甚矣。萧齐更不足言,中有萧鸾之篡位,二十余年即亡国。
而梁武大修文教,除两晋宋齐之弊 ,四十余年,国无内乱,民安于生 ,固为难矣,且文学之盛,为六朝之冠 ,吾以为梁武犹贤于汉文,昭宣也 。
梁室之不终,武帝之长寿致耳。武帝年已八十 ,又沉迷浮屠,其智衰矣,故惑于奸佞之言 ,眩于羯虏之辞,开门楫盗,且不善驭之以术,轻其无为 ,不知正德之逆,使其共为轨谋,故致颠覆。若使梁武早死数年 ,则有英主贤君之美誉,岂被蹈天之灾,贻后世之讥哉!汉族皇帝 ,寿莫及梁武,八十六岁而终,而梁武之长寿反致身祸国殃 ,岂天命耶?
梁武之事有同晋武,晋武大封宗室,而启八王之乱;内徙夷虏 ,而肇五胡之祸 。梁武暮年极崇佛教,收降侯景,而成羯虏之侵。
然吾以为梁武功大于晋武,而晋武之罪又过于梁武。晋武能南平吴会 ,实承父祖余荫,多赖良将攻伐,彼坐享其成耳 。若梁武起自诸生 ,才兼文武,齐明为将,破强劲之魏军 ,威震邻邦,起义伐暴,将雪家冤 ,拒萧颍胄之劝止,建独断之明,旬月之余 ,遂取齐国,而成王业,且为君恭俭,甚兴文教 ,仁政远施,岂晋武之荒*尚侈,听人左右可比哉!
晋武违刘毅之谏 ,大封宗王,悖江统之论,内徙胡人。拒卫瓘之劝 ,立愚憨之子;惑杨后之语,保暴戾之媳。宗室相残,挟持天子 ,朝为伊周,暮为莽卓,使胡人乘势侵犯西京 ,天下大坏,二帝被虏,北方沦亡于夷狄二百余年 。彼幸早死,不身及于祸。
梁武虽招羯虏之乱 ,而梁元能平羯酋,陈武可御北朝,岂若晋室之倾覆难治哉!武帝不幸 ,太过长寿,而身及于祸,若不然 ,亦如晋武之安终也。
帝王之长寿,多为国祸,鲜有令终。汉代之君寿莫如孝武 ,而有巫蛊之失;三国之君,寿莫及 孙权 ,而有废立太子之过;李唐之君 ,寿莫及玄宗,而致安史之乱 。 盖人至耋老,少有不昏聩者,汉武且难免 ,何况梁武。夫以一国之政主于老迈之君,其固殆矣!主明则国安,主昏则国乱 ,此人治之弊也。
梁武固慈父仁君矣,然放纵子弟,不教之以道 ,多习*辞,不谙武略,区区侯景 ,数千之兵,聚众十万,势如破竹 ,攻陷台城 。帝子皇孙,多遭屠戮。侄子萧正德乃与候景同谋大逆,次子萧纲受制于贼臣,三子萧绎 ,四子萧纪拥兵割据,坐观台城之陷。不急讨仇雌,先自相残杀 。赖王僧辩 , 陈霸先 之勇武,得诛羯酋,报雪父兄之仇。而争为梁帝 ,萧纪兵败,元帝忍而杀之。虽平虏乱,而北魏旋侵 ,以二十万之众而败于彼数万之军,身俘受辱 。不教之以道,心为爱之 ,实为害之也。韩非子曰:“慈母多败儿 ”,武帝之谓矣。使梁武教子得法,勤王之师可至,虽有十侯景 ,百万魏军,亦何能为哉!
多云梁武失国,祸由崇佛 ,诚未得其远大者也 。 隋文帝 ,唐太宗亦为崇佛之主,何以不身死国乱?然则梁武之失国 ,何由也? 梁武之失国,乃以佛理治国也。佛讲慈悲,梁武以儒道之难以教臣民 ,而乃深究佛学,以图大治也,务以慈仁化天下 ,不忍刑戮,适足以长奸慝之谋,乱国家之政,终为巨殃 ,此专任德治,而废法治故也。夫德者,所以劝善也;法者 ,所以惩恶也。而梁武废法轻刑,则奸恶得以恣肆,而祸害苍生也 。本欲为仁义治天下 ,反以害之,失其术也。
佛者,出世之学 ,岂可与政务哉!而梁武崇之迷之,复倡于天下,使子弟大臣士民学之 ,国人多学空虚之佛理,尚清谈,废兵刑,忽政事 ,岂能不弱且靡也,此候景所以能横行江南,通畅无阻 ,北魏所以能攻陷江陵,俘虏元帝也。 梁武之误国,好佛过甚也 。秦武王好举 ,而卒以举鼎亡身;梁武帝好佛,而卒以倡佛乱国;唐庄宗好优伶,而卒以优伶陨命。彼好之过极 ,专其所好,而坏国政也。日尚清谈,专研佛理 ,荒废国政,则与耽酒渔色何异哉!梁武虽恭俭有余,而终蹈晋怀之祸,乃同昔之亡国昏君东昏也 。> > ?
?
关于“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冰萍]投稿,不代表易网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bb4.com/cshi/202508-101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网号的签约作者“冰萍”!
希望本篇文章《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网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三教九流泛...